不满高考成绩,南京名校家长要求校长“下课”!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昨天,南京下着大雨,从上午开始,在南京市第一中学门口聚集了很多家长,纷纷举着“一中不行”“校长下课”的纸张,这是怎么了?
打听了才知道,原来是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当初孩子高分进校,今年高考成绩分数低,没有达到预期,低分出校。
很多网友蒙了:学生成绩的好坏,完全是学校的责任?家长难道一点责任都没有?
一本率95.34%还遭投诉
那么,南京一中的高考成绩到底是不是真的变差了呢?7月24日,学校发布高考喜报:本届高三559人参加高考,一本硬达线人数533人,一本达线率95.34%。参考前几期名师说归整的广东地区各大高中的高优投档率,南京一中的成绩真的不算低了。
那这个成绩变差了吗?对比去年,今年南京一中的高考成绩反而有所提升,2019年的一本达线率才刚刚突破90%大关,今年就可以达到95.34%,单从这个数据来看,南京一中是越来越好的。
南京一中2019年高考喜报
2019届高考再创佳绩,截止目前不完全统计,本一达线人数、本一达线率及400分以上的高分段人数均已创历史新高。本届高三,参加高考527人,本一本二硬指标均超额完成,本一达线率从历次模考层层推进,直至高考,破90%大关。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南京一中的高考成绩,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它在南京地区的排名,根据下面这份表格,南京一中排在了第5名,与第一名相比,也只是少了1%的一本达线率。
图:南京楼市
但有细心的网友发现,排在前五名的学校里,只有南京一中没有公布400分以上人数,在喜报中也只是简单提了一句“400分以上人数创历史新高”,具体有多少人呢?没说。空白总是给人无限的遐想,家长们急了,各路说法纷纷涌上。
微博上有人说“我是南京一中在校学生,400分以上有20个人”,但紧接着有人贴出统计表格说“只有10个人”,一时间不知道谁真谁假,更有网友跳出来说“不管10个还是20个,且不说前几所学校400分以上有200人、60人、70人,排在后面的学校都能有20人,南京一中还是差的太远了”。
“素质教育”之弊还是管理不善?
一本率提高了,高分却不多,家长们急了,为什么会这样?有网友分析:这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而是南京的普遍性问题,只是南京一中正好这个问题最突出而已。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考、高考都是唯分数论,但南京却搞起了素质教育,在江苏这个地狱模式的教育环境下,花了大量时间去搞素质教育的结果可想而知。
素质教育成为了“挡箭牌”,微博上网友纷纷站在学校一边,指责家长不分轻重,只要分数不要素质。众多南京一中校友深情发文支持母校“无论你们怎么贬低它,它依然是我最爱的母校。”
但随后也有人指出,南京一中的问题并不在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而是学校本身出现了问题。
知乎上一位2018级南京一中毕业生一针见血地回答:“最近几年的势头疲软甚至成绩下滑大家应该是有目共睹的。一中的学生一届比一届辛苦了,自习更晚结束,补课时间更长,学生也更加辛苦了。但是成绩却没有更好。”
此外,早在去年,就有家长给学校提出师资和管理上的一些质问。
“县中模式”更受追捧?
一中的艰难处境,也同时映衬出二十九中的风光无两。
有网友指出,3年前,南京二十九中的中考录取分数线是589分,一中是631分,结果今年高考一中完败二十九中,这与县中模式有很大关系。
县中模式到底是什么?
江苏的县中模式以南通最为有名,又多又好。
90年代中期,南通一个县有几十所初中,散落于各乡镇,几乎一个镇就有一所初中,而最好的高中是在县城(县级市),也就是县中。中考时,根据考试排名,收录全县前150名作为公费生(没有赞助费),然后是成绩次之的150名半公费生(稍许赞助费),最后是某条分数线之上但必须缴纳全额赞助费的300名学生。
除去县城一所非常好的初中占据了几乎一半名额,其他平均下来,一所初中也考不了一名县中的公费生,因此考取县中被认为是极高的荣耀。县中老师是整个县里各门学科的翘楚,底下哪所学校的老师出色,就被县中招过来,一拍即合,毫无障碍。
因此,县中的好,首先是建立在绝对根据排名录取的最优秀生源与县城里最优秀的师资的集聚基础之上。
本质上,县中就是一个县“举全县之力”打造的超级中学。
素质教育不等于不要分数,会考试也不是没有素质。县中模式之所以能提高成绩,是因为搞应试教育吗?可能有一部分,但最核心的是,效率。也就是说,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从来不是对立面,他们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素质教育就可以考试成绩差了?学生愿意一边上二本上专科,一边说“我不后悔”?应试教育就要禁止学业以外的一切活动?相信没有任何一所中学会这样做。会考试会学习,本身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最后说说家长的做法。不管学校95.34%的一本率是否失败,不管学校是否存在管理不善的弊病,家长们的做法都是值得商榷的。一方面,学生的成长、学校的教育需要各方共建,成绩差了大家共同找原因。另一方面,学校发展有其专业性和独立性,家长应该更多听取专业人士意见,为解决学校问题提出更具建设性意见。动辄以舆论相要挟,最终损害的还是学校和师生本身。
作者、编辑:王子薇
本文部分内容整理自:微博、知乎
名师说投稿邮箱:
igniteedu@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推荐阅读